<button id="3nfnk"></button>
    <dd id="3nfnk"></dd>

    <th id="3nfnk"></th>
  1. <tbody id="3nfnk"><pre id="3nfnk"></pre></tbody>
  2. <button id="3nfnk"><object id="3nfnk"></object></button>

  3. 當前位置:首頁 > 作家訪談 > 正文

   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張者:我們一直在為重慶文學努力!

    來  源:重慶作家網      作  者:本站    日  期:2022年9月5日      


    2022年8月25日上午,中國作協公布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,著名作家、重慶市作協副主席張者的短篇小說《山前該有一棵樹》赫然在列。獲悉這一喜訊,重慶客主筆姚彬第一時間聯系到忙碌狀態中的張者,和這位新晉魯獎得主迅速完成了一次“對話”。

    姚彬:首先恭喜您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,請您談一下獲獎作品《門前該有一棵樹》的寫作背景和初心。

    張者:在寸草不生的天山南坡的一個山溝里,我們太需要一棵樹了。一棵樹有時候比水更重要。水關乎我們的生命,樹卻關系到我們的心靈,這不僅僅是遮蔭那么簡單。人類是樹上下來的,樹才是人類真正的精神原鄉。

    后來,我把那棵樹移進了我的心里,我讓它在我的心中成活。我還準備著把它寫出來,告訴所有人,我心中種著一棵樹。我想真實地寫一寫那棵樹。

    我希望能喚醒天山南坡被曠野和風沙塵封的生命意志,我希望表現大漠邊緣和戈壁灘上與生俱來的生存狀態。這種生存狀態在天山腳下在西域的天空下顯得天真爛漫和無奈。這種天真爛漫無法靠散文完成,我要寫小說。

    當我動筆寫這一棵樹時,我才發現,我寫的不僅僅是樹,原來是人,是我們的老師。他是和那棵大樹一起死去的。那次死亡是我少年時無法忘懷的經歷。


    姚彬:重慶市作協原主席黃濟人說,您的長篇小說《老風口》曾獲得茅盾文學獎前20,完成了一次突破。您的短篇小說獲獎,完成了自己的又一次突破。您怎樣看待他的評價。

    張者:我們的前主席黃濟人先生的文學成就很高,他的《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》等作品,在全國文壇上都是有地位的。但是,黃主席的作品是非虛構型的,或者說我們稱之為黃主席的作品是非虛構文學。

    在這方面,目前為止,它不僅是重慶的一面旗幟,在全國也是一面旗幟。

    他說我當年的作品《老風口》入圍茅獎是一個突破,這一次拿到魯獎也是一個突破,他的這種說法我是贊成的,對我個人的寫作來說,也是突破,將來我還會繼續努力,還會有所突破,只不過要靠時間的堆積,因為下一步我主要的方向是長篇小說寫作。長篇小說的寫作你也是知道的,那真的是嘔心瀝血,我將迎接挑戰。

    姚彬:前面您說到長篇小說是下一步的主要方向,那就請具體談談您的創作吧。

    張者:關于我自己的創作,我覺得獲得魯迅文學獎是對我文學人生上半場的一個總結,一個句號,也是一次鼓勵,同時也是對我文學創作下半場的一個開始,發令槍一響,繼續前行。

    接下來的幾十年中,我恐怕要完成一系列的長篇小說,手頭正在寫的是一部叫做《拯救故鄉趙家莊》長篇,這個長篇講的故事就是一群屌絲在外面打工掙了點兒錢,就要回去拯救故鄉了。有點兒荒誕,總而言之吧,拯救故鄉,人人有責嘛,看看咱們這些屌絲們,他們的所作所為會是什么樣,他們會搞出什么笑話,鬧出什么荒誕不驚的故事出來。

    寫完這一個,我將寫下一個有關新疆的長篇小說,新疆是我創作的一個寶庫,這次獲獎的這個短篇,也是新疆題材。新疆題材在我創作中大概占40%,知識分子寫作大概占30%,還有另外的30%我交給了重慶,我將以重慶為背景,寫一系列的小說作品。


    姚彬:回到文學本身,在當代社會,文學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,很多人認為文學邊緣化了。您認為呢?

    張者:文學進入邊緣化,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。其實文學進入邊緣化是一種正,F象,因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,人們的閱讀興趣和方向多種多樣。太多了。不可能都去看文學作品,可以看電視看電影、追網劇,網絡閱讀,打游戲,也可以外出旅行等等。

    每個人的興奮點不一樣,人們休閑的方式多了以后,自然不會全都抱著一本小說去看,或者抱著一本詩集去讀,這樣一來,由于受眾量的原因,你說文學已經被邊緣化,我覺得這是正,F象。

    80年代,發表一篇小說就會轟動全國的現象,永遠都過去了,永遠都回不來了。所以現在的現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,當文學作品被真正懂文學的讀者閱讀的時候,我覺得它反而對文學的創作和發展是一個促進作用。如果他成為一種大眾閱讀,鬧鬧哄哄,我覺得對文學不是一件好事。

    其實文學在中國,可以說一直沒有邊緣化,因為無論是從政府到民間,一直把文學放在一個很關鍵很重要的位置,你看我們中國有中國作家協會,在這個協會里有很多重要的作家,真正的在埋頭寫作的同行們。所以說,各級作協組織一直在發揮著作用。

    在國外可沒有什么作家協會,比中國的寫作更加孤獨,因為他們沒有政府會去支持你,也沒有什么組織去扶持你,而在中國,我們享受著這一切的福利,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把自己的文學工作,文學創作,文學寫作搞好。

    在國外出版發行一本書,幾千冊幾百冊都有,在中國隨便也能發行幾萬冊,所以說我覺得文學在中國,一個好的作家是完全能養活自己的,能養家糊口的。有了作協這個機構的管理、引導、支持、扶持,也不能說文學被邊緣化,它其實在人們的心中,在我們很多人現實生活的中心位置。

    姚彬:對于一個寫作者,您是怎樣看待閱讀的呢?

    張者:要想迅速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,只有靠閱讀。有一個偉大的作家早就說了,6個字。那就是:閱讀,閱讀,閱讀。這個作家是誰呢?他的名字叫:威廉•?思{。這位美國著名小說家,1949年度獲諾貝爾文學獎,代表作是長篇小說《喧嘩與騷動》。他早就告訴大家:完善自身寫作有效的辦法是什么呢?閱讀,閱讀,閱讀。

    閱讀任何東西——經典,糟粕,好的和壞的,并琢磨他們是怎么寫的。?思{一連說出了三個閱讀,可是,大家沒有怎么重視,所以,我們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基本沒有誕生更偉大的作品。在這個歷史時期無法和外國文學比。到了我們這一輩開始重視了,所以才有了80年代中國的先鋒文學。?思{也屬于好話要說三遍的嘮叨人。這老頭所說的閱讀我仔細地研究和品味了一下,發現這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嘮叨,這三個閱讀是有層次的。第一個層面的閱讀:“量”。第二個層面的閱讀:“質”。第三個層面的閱讀:“有思考的”閱讀。


    姚彬:接下來您準備為重慶文學做點什么?

    張者:我一直在為重慶文學努力著,重慶文學院每一次培訓班,我都必須去進行講座、培訓,這都是不收任何報酬的,F在重慶文學院第五屆創作員,大概幾十個人,每一個專業作家名下都會帶十幾位文學年輕新人,因為我也有一個班,叫桃李班,目前有12個人,都是寫小說的,都是在為小說創作做一些努力的人,所以這個班目前都是正常指導、正常授課、正常寫作、正常推薦、正常修改、正常發表……也就是說一切都在正常的進行中。

    另外,我兼任重慶作協小說創委會的主任,理應起到帶頭和建設作用。我們小說創委會建有一個群,除了重慶搞小說創作的這些作者外,還把《收獲》《人民文學》《當代》《十月》這些大刊的編輯、主編或者副主編拉進了群,讓重慶的作家們、作者們和這些大刊的編輯盡量溝通,最后拿出優秀作品到大刊上發表。

    我覺得重慶小說界首先是要發表作品,特別是在大刊上發表自己的文學作品。在重慶小說界能上大刊的人不多,但是,要努力,首先從省級刊物開始,然后上大型的文學刊物。一個作家,首先你要發表作品,不在大刊上發表作品,不上選刊,你什么都談不上。


    [名家檔案]

    張者,本名張波,男,中國作協小說創委會委員,重慶作協副主席,一級作家。出版長篇小說大學三部曲《桃李》《桃花》《桃夭》,長篇小說《零炮樓》,《老風口》,中篇小說集《朝著鮮花去》,《或者張者》,散文集《文化自白書》等。作品曾被各個文學選刊轉載,并多次登上文學年度排行榜。

    2022年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。


    來源:重慶客